English

车前子为我释疑

2000-10-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96年8月某日,我读《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2月1版),也即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与其夫人张兆和之书信选,当阅到1938年8月19日沈从文自昆明致尚在北京的张兆和那封信时,我有些吃惊:沈与张似乎有感情的危机。

1999年8月,读刚上市的《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也见到沈从文一封同一时间向林徽因倾诉感情烦恼的信,但语焉不详,仍是一头雾水。

沈、张由于战争期间一南一北两地分隔,难道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若按《家书》P120—121页理解,沈从文在昆明特别盼望张兆和取道香港来昆明,而张却以路远怕孩子受苦而不愿成行,沈感到这是“变相分离”。这里是否有隐情可究。

这两封信使我产生了要查找答案的冲动,我只好翻阅凌字《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1版)、金介甫《沈从文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2月1版),也仍得不到答案。

不料近读《散文》2000年8期,车前子《城南旧事》一文却为我释了疑。车前子夫妇为写介绍五四时期老作家文章,专程访问沈从文夫人张兆和老人,想借用沈从文旧照片,通过与张兆和先生交谈,与阅读《从文家书》,他们夫妇得出如下结论:“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确彼此相爱,但两个人的婚姻并不和谐。婚姻即使对大师来讲,也是日常生活,他们没有找准角色感。沈从文需要包容性很强的女人,比如像姐姐似的,而张兆和天性活泼单纯,总是个孩子,她作为女人的一面,深处的一面,并没有被沈从文唤醒。”

看来,读书不能惟书本,还得读社会这部大书,车前子夫妇就是通过观察沈夫人,加上自己对人生历练得出这样令我久久寻觅且思索而不得解的结论,我钦佩之余,感到有必要调整今后的读书方法。

(湖南岳阳市《长江信息报》万辉华)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详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核实,此为固定搭配),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作用。【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